Museum of Literature, Himeji


設計:安藤忠雄
業主:姬路市 
基地:姬路市/兵庫縣/日本 
主要用途:博物館 
設計/工程時間:1988~1991


[ 基地 ]


基地位於姬路市市中心,座落於男山山腳下,現由一住宅群所包圍,
並有一大正時代所建皇家木造建築群位於基地西側;



從男山山崗綠坡上望向東南面距離約500米處可看見姬路山景色,
當地著名地標[ 姬路城 ]便座落在姬路山上。


[ 背景 ]



姬路文學館是為紀念出身於姬路市的著名哲學家和辻哲郎與其他八位現代作家而建。
和辻哲郎(Tetsuro Watsuji, 1889~1960)是一位文化史學家與哲學家,
他早期有關尼采(Nietzsche,1913)的著作,是最早把存在主義思想介紹到日本的作品。
他的著名作品《風土》(Fudo, 1928~1929)闡述了氣候對民族文化與個性所產生的影響;
他把世界劃分成三類氣候區:季風、沙漠、與牧草,
並提出每年都受到季風影響的亞洲國家居民,
對於自然現象不是試圖去征服它,而是逆來順受,任其肆虐;
這種哲學觀點,
與安藤先生對建築與場所之間的關係的看法非常接近。
在本案中,安藤先生以現代手法與地方歷史相結合,
並以這種中庸的哲學觀點表達對他的敬意。


[ 理念 ]


設計者企圖將男山與姬路山兩者間的地形關係藉由作品反映出來,
並使這座文學館與此地最宏偉之標誌性建築──姬路城──達成和諧的平衡;
以此為出發點設想,設計者以地方歷史作為主題,
讓一連串的相對性格元素產生對話:
混凝土與木結構、
男山與姬路山、
新與舊,
並在其中介入人造造景,產生動態的,隱喻的“劇場”式聯繫。


[ 賞析 ]


建物規劃地上三層與地下一層,包含一演講廳與展覽空間,
展覽空間主要用於陳列九位作家之文學作品。
整體配置計劃:
將一間和辻生前時代典型書齋形式建築,重現於基地北側竹林之中,
西側之大正時代所建木造建築群將修改為迎賓館,
並希望能與文學館戶外走道產生聯繫,並成為戶外造景主角元素。


基地西側之大正時代所建皇家木造建築位於男山山腳之較高台地上,
原有護城河沿男山山麓流下,連同周圍住宅群依地理條件及人文歷史發展了將近一世紀之久;




建築物以姬路城與皇家木造建築群之連繫規線定出主要建物座向,
以兩座邊長22.5米正立方體、相交30度之強烈幾何性,
建立出紀念性格與建物獨特性。




新建物以強烈現代性植入深具歷史背景之基地中,
以純粹幾何性與自然護城河圍塑出主要戶外動線,
並與原有涵構作密切的新與舊之對話,



一條長約80米的斜坡道通向木造建築入口方向,
並與半徑20米圓形牆體相切入博物館入口,
由於斜坡道與迎賓館軸向之間的不平行,
使得接近迎賓館時的視點游移具有動態的旋轉韻律;
以營造動線之間斷性、旋轉性韻律,
由於半徑20米圓形牆體的“視角放大效果”,使得在圓形牆體軸線直徑處,
即主要入口處,產生了模糊的“景介面”,


於介面處讓姬路城在漫步的動態過程中,從圓形牆體後以流動的連續性視角顯露出來,
成功的營造出動態視覺效果與對場所中的歷史元素之關懷;
在保持新建物之自明性之同時,
亦能與原存之古典建築共同營造出詩意的、在地性的歷史聯想。



80米的斜坡道將人們領向一個方形平台,平台下方為樓梯般的瀑布式流水。



斜坡和平台企圖比喻俳劇劇場中的“橋”( Hashigakari)和“舞台” (Butai),
由白色礫石舖設出的瀑布式流水是新建物與舊護城河共同產生的,
強調了“橋”下鋪面的劇場感。
這座“橋”朝向古典皇家木造建築,並以其為背景建立“舞台”,


進一步再現廣島俳劇中著名的嚴島神社(Itsukushima Shrine)“浮動舞台”的畫面。



設計者的強烈環境意識,將其對大自然的感受力和對當地的歷史記憶,
以一連串的造景佈局,理性的表達出來,
使建築與自然既具有區別性又具有一致性,
並能使歷史和文化背景在人們介入場所與建築中時自然的被感受到。


參考書目:
GA ARCHITECT 12/TADAO ANDO [Vol.2 1988~1993],
A.D.A EDITA Tokyo CO., Ltd. [1993],
頁103~108


Criticism by Jackie Kestenbaum,
”Modernism and its Discontents”
收於:EL CROQUIS 44+58 /tadao ando[1983~1993],
El Croquis, S. L. [1994],
頁17~20



大安公司‧總監‧姜力銓


成舍室內設計‧工程
FULLHOUSE Interior Design
(02)8772-089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成舍設計 | 工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