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看了這本書,很精采,介紹給大家。


作者,約翰伯格,John Berger,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等,1926年出生於倫敦。1944~1946年結束服役後,進入倫敦中央藝術學院及切爾西藝術學院(他是我學長ㄟ)就學。1948~1955年開始教授繪畫,並展開終其一生的繪畫生涯。他的作品曾在倫敦的懐登斯坦畫廊、瑞德弗尼畫廊,以及萊斯特等畫廊展出。1952年伯格開始替以政治、社會問題、書刊、電影、戲劇等為主題的《新政治家》雜誌撰稿,並很快的以一位深具影響力的馬可思主義的藝術評論家身分竄起。從那時起他陸續出版了多本藝術評論書籍,包括了有口皆碑的藝術研究作品《觀看的方式》。


本書是以BBC的同名電視影片裡的某些概念為出發點。他的第一部小說發表於1958年,伯格也創造了一種別出心裁的小說體,包括1972年贏得英國布克獎以及布萊克紀念獎的作品G.。並與瑞士導演阿蘭•鄧內合作,撰寫電影劇本《2000年約拿即將25歲》,以及多部電影劇本。他還撰寫了多部舞台劇本。相關重要著作還有《永恆的紅色》、《畢卡索的成功與失敗》、《藝術與革命》、《另類的聲音》。


觀看先於言語。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

不過觀看先於言語還有另一種意涵。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者間的關係從未確定。

男人行動,女人表現。男人注視女人。女人看自己被男人注視。赤裸顯露自身。裸體用於展示。裸體的詛咒是永遠無法赤裸。裸體是一種衣著形式。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強調「形式」和「論點」兩者同樣重要,試圖引發讀者質疑與探究我們是如何觀看繪畫……這無疑將改變讀者觀看圖像的方式。

全書雖以章次為名,但讀者可以隨自己喜好以任何順序閱讀。其中四章由文字和圖像構成,另外三章則只有圖像。由圖像構成的章節,主題分別為觀看女體的方式,以及油畫傳統中的各種矛盾面向,雖然沒有文字,但它們企圖提出的問題並不下於有文字的篇章。在這些圖像篇章裡,作者有時不提供任何相關資料,因為擔心這類資訊可能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干擾圖像正在傳述的意旨。

本書初版於1972年,以BBC的同名電視影片為基礎加以延伸,是所有談論藝術的書籍中,最發人深省也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直到今日,其啟發讀者如何觀看藝術作品的入門地位依然不變。


--以上轉自誠品網路書局資料--


 


 


 


這本書,讓我了解何謂『馬克思主義的藝術評論家』。思想跟藝術,ㄧ為體ㄧ為用。


如何觀看藝術作品,我一直不是很明白,無論是在國外的知名美術館,或是國內的北美館。


無論是參加館內的導覽說明,還是事前讀ㄧ大堆展出者的資訊,都沒有什麼幫助。


所以,羅浮宮留給我的回憶就是蒙娜麗莎跟維納斯,還有貝聿銘的金字塔。


奧塞留給我的回憶是建築物的意象,展館的氣氛,還有旁邊店面賣的難吃的三明治。


諸如此類,我一直覺得參觀美術館對我來說,是ㄧ件神聖莊嚴的事情。


因為,學藝術的人一定要參觀美術館,而藝術品就跟上帝ㄧ樣,令人難以理解。


讀完了這本書,對於作者能在精簡的文字中(比起其他的藝術類論著,本書真是小而美阿...),勾勒出藝術之於作者、觀者、及過去現在的時空背景的關係,實在是佩服之至。


並且,他點出了藝術評論(觀賞)的盲點,好像是終於有人破除了對藝術的迷信,如此的當頭棒喝。


曾經有一個知名錄音師跟我說,當年有一個當紅製作人,在錄製某歌星的專輯時跟他說:『我要的是,大亨堡裡的熱狗,這樣你懂了嗎?』哇ㄌㄟ,誰懂啊。


藝術欣賞,常常也像大亨堡裡的熱狗ㄧ樣虛無飄渺。所以,即使我們學藝術的人,也搞不懂,大亨堡裡的熱狗到底是什麼東東。


回想我最成功的一次藝術欣賞,是在佛州,ㄧ個小鎮(忘記名字,很像是petersburg之類的...),當地有一個達利美術館,還小有名氣。當時本人基於對達利先生盲目的崇拜,就繞道去朝拜一下(本來沒有這個行程的...)。因為當時沒有任何期待,只是想悠閒的逛一下,所以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尤其是,達利先生的畫作,從畫冊上來看,看不大出來他的巧妙,ㄧ定要看原作大小。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巧。那天,看完ㄧ趟,我馬上從一個盲目的信徒,註冊成為達利後援會的終身會員。


那一次的經驗,我個人認為成功的原因有幾個,ㄧ是因為沒有過多的期待,影響觀看時候的情緒,換言之就是沒有幻想。二是因為達利先生的畫作要傳達給人的,是直接的視覺震撼,及直接性的意念表達。三是因為當時館內的解說員,非常稱職,他只有跟大家說要如何觀看(例如離畫作多遠,或是這是達利哪個時期的畫作...),他並沒有把『大亨堡裡的熱狗』塞到大家的腦子裡。


本書中,對於社會經濟與藝術的交互影響關係,做了一些說明。這讓藝術欣賞,成為一件很具體,且很實際的事情。藝術永遠不會是ㄧ個『無論怎麼解釋都行』的玩意,藝術是有他的定見的。


總之,希望所有對藝術欣賞有興趣的朋友,能夠在看完這本書之後,獲得許多的啟發。


我想,未來的日子裡,去美術館參觀,對我而言,再也不會是ㄧ件神聖無法侵犯的事情了。


成舍中山分公司  楊心潔 


英國 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Interior Desig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成舍設計 | 工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